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(尹倩芸)中国各行各业正在拥抱人工智能(AI)。全国人大代表、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对此颇有感触。
接受中新社专访前,他刚刚开完一场会。聊到AI,他笑称“开会时还在说,最近58招进来的人,不管有意还是无意,都是懂AI或者用AI的人”。
能够在传统服务里融入AI意识,对姚劲波来说十分重要。今年他带来四份建议,曾以互联网生活服务起家的他,再次将目光投向以家政行业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服务业。
让AI加速在行业落地,让更多从业者拥有数字化能力,让更多家庭得到专业省心的服务,是他最期盼的突破点。
在姚劲波看来,家政行业是人工智能可“有所为”的典型场景:一边是从业者找不到工,一边是家庭招不到工,供需错配已成为行业的一大“痛点”。
姚劲波表示,通过AI和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,可以快速整合家庭对保姆或月嫂的需求,包括家庭成员年龄、老人身体状况、饮食喜好等信息,再与家政人员的技能标签、过往服务评价进行精准比对,能够大幅度提高双方满意度,减少磨合成本。
AI赋能在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,也让很多服务形态发生了变化。但姚劲波对此并不担心。他认为照护老幼、维修等服务性强的工作,在将来反而会变得更加重要。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了解并使用AI的人,你一定是受益的。”
今年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(中央一号文件)提出“推进家政兴农行动”,对此,姚劲波表示,家政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,且能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。在他的老家农村,基本上“一人就业等于全家脱贫”,他所在的平台正积极推动县域合作,通过职业培训,批量输出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的家政阿姨。
采访最后,他感慨道,“假如能让整体家政服务市场扩大10%,就会创造百万级的就业,家政行业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一个就业蓄水池”。
而放大到他所在的民生服务行业,“上门经济”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440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增长至2022年的超1万亿元,家政服务业实际市场就业需求高达5000万人,仅其所在平台新孵化的细分服务行业就有271个。
这位在民生服务一线深耕20多年的“民企老兵”认为,在14亿人口的大市场里,民营经济的舞台和创新创业空间始终宽广。(完)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今日上午开幕|图集
- 拍客丨家养的金鱼生病食欲不佳,主人喂面条改善伙食
- 中国代表:期待国际社会为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创造有利氛围
- 国家能源集团官网删除拟录用公示名单引关注,官方通报:3名本科
- 独身女子病逝房产收归国家上热搜!9位亲属为何能分110万遗产?
- 研发奖补,湖南有这些政策
- 正式实施!驾驶证申领政策有变
- 机器人来了,约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