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5日10时43分,当湖蓝白相间的K8418次列车最后一次停靠蚌埠站时,站台上举着相机的马皓旸眼眶微湿。这位从芜湖赶来的铁路迷用快门定格了S25K型双层列车最后的剪影,如同收藏一片注定消逝的时代切片。这趟往返合肥与淮北12年的双层列车,在完成春运最后一班使命后,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成为长三角铁路线上渐行渐远的蓝白记忆。
作为中国铁路迭代进程中的特殊符号,K8418次双层列车承载着双重时空坐标。其特有的上下层结构设计,恰似立体书页般展开90年代铁路客运的鲜活图景:蓝白涂装在皖北平原划出流动的风景线,双层空间里曾盛满外出务工者的行囊、求学游子的期待和小城居民的远行梦。59岁的固镇站客运员陈国新目送列车驶离时感慨“我们算是一起退休了”,这句朴素告白里,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无数小站与慢车共生共长的岁月年轮。
这列火车的退役仪式中,凝结着技术革新与人文情怀的辩证思考。当旅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行程信息的今天,K8418次仍保留着纸质补票凭证;当高铁将合肥至淮北的时空距离压缩至2小时,这趟需经停蚌埠、固镇、宿州的列车依然恪守着6小时的慢节奏。正如收藏家王堃珍藏的6063次手写车票,这些具象化的铁路符号,恰是丈量时代进步的生动标尺。列车长王福建谈及车体更换时的复杂神情,折射出铁路工作者对传统运输方式的不舍与对高效出行的职业坚守。
在高铁里程突破4.5万公里的今天,K8418次的谢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。它提醒着我们:中国铁路的现代化进程,既需要CR400AF-C型智能动车组这样的“国之重器”,也应珍视如8818次“慢火车”持续升级的服务温度。当长三角最后一批S25K型车体进入车库,那些曾在双层车窗前掠过的麦田、站台上挥别的手臂、车厢里混合着泡面香气的谈笑声,都将化作数字化时代不可复制的集体记忆。
或许正如铁路迷徐明义所说,“和湖蓝的见面是见一次少一次”,但所有关于出发与抵达的故事,终将以新的方式在钢轨上延续。当未来某天,我们的子孙翻阅泛黄的老照片时,这抹穿越世纪的湖蓝色,依然能带他们触摸到一个国家在奔跑中沉淀的温度。(供稿: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李齐龙)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超33亿元资金,瞄准这一方向
-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石家庄信工学院开展寒假云支教
-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,全文来了!
- 高质量发展·蹲点日记科技城里的科技链
- 南京师范大学通报:教师宋某某涉嫌师德失范,免去环境学院副院
- 河南女主因拒绝过度装修走红,光一个客厅就让无数人效仿,很高
- 恭喜利物浦!恭喜萨拉赫!利物浦夺冠在望,萨拉赫剑指金球奖
- 别不当回事!男子牙疼数日,没想到是心肌梗死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