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老龄化社会进入急剧发展的轨道,一个越来越近的困境是:谁来照护我的父母?我们又该如何老去?在浙江部分地区,基层卫生院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。在湖州德清,有基层卫生院办起医康养中心,两人一间房,每月含餐费共需支付3000多元;在台州,去年全市已有10家乡镇卫生院利用闲置资源推出“医中办养”服务,黄岩区北洋镇中心卫生院康养中心甚至“一床难求”。(3月3日潮新闻)

医养结合作为化解医疗和养老双难题的好方式,一直备受社会重视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针对医养结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,各地也进行了积极创新,目前已探索出不少医养结合的好模式、好做法。
但推进医养结合仍面临一些难题,比较突出的一点是,难以做到医养平衡,其中“医”的成分不足和水平不高较为普遍。比如,很多医养结合机构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,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来达到医养平衡。但由于养老机构在医疗方面普遍“先天不足”,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较为困难。
在医疗机构里设立养老机构,或将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,是维持医养平衡的好办法。然而,三级医院资源紧缺,开设老年疾病科和临终关怀科室已属不易,增设养老机构不太现实;很多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量相对较少,有余力增加养老服务。正因如此,2022年7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文件,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医养结合。但相比医疗服务,养老服务营收能力差,医务人员也普遍不愿意放弃医疗专业从事养老服务,导致二级医疗机构转型动力不足。
推进医养结合,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形势则大不相同。基层医疗机构离居民最近,并且自身承担着家庭医生、家庭病床照护等服务,容易均衡提供医养服务。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,这些服务均可获得相应报酬,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养老服务,不仅不会面临经济压力,还会因服务范围扩大而提升效益。可以看出,基层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
卫生院“牵手”养老院,让医和养处于更加平衡的状态,并促成两者齐头并进、共同提升。这一做法不仅值得农村地区借鉴,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等城市基层医疗机构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。医养服务的交会点主要在基层,因此医养结合不仅要接地气,而且离居民越近越好。(文/唐传艳 图/黎青)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第41次南极考察丨中国首次在南极冰盖基于已有钻孔开展测井作业
- AI投资主线火热,2025投资新机遇在哪?
- 新品种!基金公司,集体上报
- DeepSeek带火这个岗!急缺,高薪!
- 环县: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
- 今日辟谣(2025年2月25日)
- 事关公租房申请,济南发布最新通告
- 一工厂突发火灾21人受伤